2023年11月6日,厦门大学哲学系于南光楼214教室举办了南强哲学论坛第355期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曙光教授向哲学系师生带来题为《柏拉图的“洞穴”与庄子的“梦蝶”——由两大隐喻重思人的基本处境及可能的前途》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徐梦秋教授主持,林育川教授、谢晓东教授、唐瑭教授和郭伟峰助理教授等相关专业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张曙光教授提出,尽管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与庄子的“梦蝶”之说旨趣迥异,前者导向政治哲学,而后者强调哲思的去政治化,但两种隐喻都关切到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论与知识论。在当前社会与国际环境中对柏拉图与庄子进行重读是有必要的,两位先哲的思想为人们反思民粹主义、身份政治、信息茧房等社会现象,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张曙光教授分别从古典文献考察、后世学者对文献的解读与发挥,以及当代对文本的解读延伸三方面进行讨论,展现了柏拉图、庄子本文的历史解读与现代阐释。
首先,张曙光教授分别介绍了柏拉图“洞穴”隐喻与庄子“梦蝶”隐喻的具体内容,并说明两种隐喻在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含有明显的政治哲学指向,传统西方学者认为,柏拉图意在说明一般人在可见理性世界中无法实现自觉,只有少数人能得见天日。“洞穴”隐喻暗示对苏格拉底遭遇的同情,并导向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由哲人王掌管的政治国家的构建。“庄周梦蝶”则更倾向于对认识论、存在论的探讨。张曙光教授分别探讨了梦觉预言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梦觉之分究竟是自明的?还是他证的?梦觉之辨是否具有重要性?最终,对梦觉预言问题的讨论需追溯到提问者自身:人正是由于亲身经历了“梦—觉”两种状态,并对状态的分辨感到纠结,才反复追问,不断探索。“洞穴”隐喻与“梦蝶”隐喻均为人对自身的提问与反思,思考探索的中心应落回到看待和解答问题的方式上。
其次,张曙光教授阐释了中、西方思想家对“梦蝶”隐喻与“洞穴”隐喻的历史解读。张曙光教授以郭象《庄子注》与培根《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为代表,分别结合二人时代背景及自身经历,说明了两位思想家对庄子与柏拉图思想的再创造。郭象与培根分别对经典历史文本做出了新改进:庄子强调生存与思辨的去政治化,而郭象则从调和儒道、重建社会规范的角度,将庄周的梦觉之分归结为生死问题,认为庄周与蝴蝶相分,二者各适其性,以至逍遥自在,有较强的政治指涉意图。柏拉图的“洞穴”隐喻直接导向其政治理论,培根则仅在知识论问题的范畴内思考解释文本,试图复兴希腊理性科学。郭象与培根对经典文本的解读都建立在自身时代的生存与认识论之上,研究具有较强的反身性。
再次,张曙光教授讲述了对庄子与柏拉图隐喻的三种现代解读,分别是居间性、超越性与开放循环。首先,人自身生存在一种居间的状态中,既处在“梦—觉”之间,也处在洞穴的黑暗与光明处,生活自身具有多重的双重性。多重的双重性同样体现在人的本质中,人是介于知与不知之间的动物,伴随对自身潜能的不同开发方向,人生才有不同发展。其次,人的超越性建立在居间性之上。由于人具有丰富的潜能,因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引导将使人导向不同的思想与生存状态。最后,居间而具有多样性的人,其生命形式是一种开放循环的系统。进步史观是单线叙事,在其基础上进行超越,可提出开放的询唤系统观点。人类历史中,洞穴与光明、梦与觉循环交替,人们应以更为开放、包容的视角深入思考社会历史,以古鉴今。

最后,徐梦秋教授对张曙光教授的讲座作出点评,林育川教授等师生围绕着讲座内容与张曙光教授展开交流,张曙光教授作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讲座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