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术动态 >> 正文
祝贺!我中心徐梦秋教授荣获厦门大学最高荣誉——南强杰出贡献奖!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浏览次数:



4月6日上午,在厦门大学建校104周年发展大会上,我系徐梦秋教授荣获“南强杰出贡献奖”。该奖项是厦门大学授予教师的最高荣誉,于2013年设立,旨在表彰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颁奖词

徐梦秋教授,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资深学者。他早在1978年便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在主流媒体发文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他秉持“既要入主流,更要创主流,努力构建厦大学派”的信念, 积极回应中国社会规范大系统改革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轴,汲取中外哲学精华,开辟学术新领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厦大风格的规范理论。他心系社会公平正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创新性研究阐述社会公平问题,自成一家。他多年关注哲学教育革新,率先探索“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学子“融贯形上形下,以道御学、御术、御器、御万殊”。


个人简介

 

徐梦秋,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

1978年9月在《福建日报》发表文章《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福建省理论界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第一组三篇理论文章之一,也是厦门大学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参加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文章。从教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商务印书馆等多家出版社出版《规范通论》《主体论》等著作、教材和译著十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获福建省与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10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规范论、公平问题研究、认识论等学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开辟了“规范论”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完成了规范论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发表了该领域的第一篇权威学术刊物论文,出版了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第一套丛书,获得了该领域的第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构建了国内哲学界的又一高峰学科。

在1998--2008年担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和原人文学院副院长期间,与哲学系领导班子和全系教职工共同努力,引进多位杰出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先后建立了科技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多个博士点;并于2006年,与中央党校哲学部、北师大哲学系及我校数学系、物理系、法学院和管理学院,同时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厦门大学哲学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素材来源:徐梦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