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哲学博士
工作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职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元规范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元伦理学。
海外经历:
2018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赴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哲学系访学。
科研项目:
1.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基础伦理思想的系列研究。
2.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语言分析与规范判断。
3. 2016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研究。
4. 2015年厦门大学中央高校科研业务经费项目:近四十年来西方元伦理学的新进展研究。
主要论文:
杨松:《规范判断、规范动机与VM患者案例》,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9期。
杨松:《道德判断与道德动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理论交锋》,载于《哲学动态》2018第12期。
杨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事实”何以推出“价值”》,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杨松、韦庭学:《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功利主义吗?——德里克·艾伦与布伦克特的争论评析》,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
杨松:《规范的本质:从命令说到规则理论》,载于《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6期。
杨松:《道德假言推理何以有效?——非认知主义者对“弗雷格——吉奇问题”的解答》,载于《世界哲学》2017第6期。
杨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道德》,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7第5期。
杨松:《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相对主义吗?》,载于《哲学研究》2017年第3期。
徐梦秋、杨松:《规范判断的特征与功能》,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第2期。
杨松:《价值与规范是一体两面》,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17(A06版)。
杨松:《西方元伦理学百年:主题与争论》,载于《世界哲学》2014年第4期。
杨松:《“‘应该’蕴含‘能够’”(OIC)原则与义务》,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杨松:《“善”与非自然性质——摩尔思想变迁考》,载于《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2期。
杨松:《“事实-价值”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答——兼及对元伦理学的批评》,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杨松:《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缺陷与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徐梦秋、杨松:《“开放性问题”论证:反驳与辩护——当代西方元伦理学的走向》,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杨松:《“应该”和规范的逻辑前提》,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徐梦秋、杨松:《法律与道德的分立是否可能——哈贝马斯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批评与突破》,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