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徐梦秋、方轻:《公平竞争的要件与形式》,载于《哲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徐梦秋:《公平的质与量:得其所应得与比例相等》,载于《哲学动态》2010年第7期。
徐梦秋:《机会的公平和权利的公平》,载于《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年12月17日。
徐梦秋:《机会的公平与规范的公平》,载于《光明日报》(理论版)2016年4月27日。
徐梦秋:《规范论的对象和性质》,载于《哲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徐梦秋:《规范的基础和自由的中介》,载于《哲学研究》2001年第7期。
徐梦秋:《规范何以可能》,载于《学术月刊》2002年第7期。
徐梦秋:《规范的合理性及其判定的程序与标准》,载于《哲学动态》2009年第9期。
徐梦秋、张爱华:《规范的类型和功能》,载于《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
徐梦秋、曾炜琴:《规范理论的若干基本概念辨析》,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6期
徐梦秋、杨松:《规范判断的特征与功能》,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徐梦秋、朱彦瑾:《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8日。
杨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事实”何以推出“价值”》,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杨松:《规范的本质:从命令说到规则理论》,载于《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6期。
杨松:《价值与规范是一体两面》,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17(A06版)。
杨松:《“‘应该’蕴含‘能够’”(OIC)原则与义务》,载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杨松:《马克思主义是否从“事实”推出“价值”——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缺陷与启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杨松:《“应该”和规范的逻辑前提》,载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刘苏、徐梦秋:《理由、规则与行动——论拉兹的理由理论》,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刘苏:《现代西方规范本体论的转向》,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第4期。
刘苏:《论古希腊规范思想对现代规范理论发展的影响》,载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刘苏:《对规范的管控何以可能?——弗雷德里克•威尔的规范论初探》,载于《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
刘苏:《逻辑适用于规范吗?——凯尔森后期规范逻辑思想初探》,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徐梦秋、李永根:《科学规范的类别与功能》,载于《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李永根、徐梦秋:《法律规范何以可能》,载于《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徐梦秋、李永根:《法律规范与自由》,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李永根、徐梦秋:《法律规范的合理性》,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李永根:《论法律规范的结构——从规范论的视角分析》,载《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6月;
徐梦秋、李永根:《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之规范的合理性及其判定》,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1期。
李伟:《互联网规范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李伟:《互联网行为规范的伦理困境及其应对》,载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李伟:《网络规范的概念分析》,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李伟:《论互联网法律构建的四重意义》,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2期。
李伟:《论网民网络规范意识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载于《未来与发展》2013年第2期。
李伟:《规范性的来源: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由的转变——论哈贝马斯的规范思想》,载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金迪:《科研伦理规范发展史初探》,载于《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0期。。
金迪:《试论科研伦理规范的逻辑结构》,载于《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2期。
金迪:《论大众传媒在与科的互动中引发的伦理问题》,载于《新闻界》2008年第6期。
马丽:《规范是什么——哈贝马斯的视角》,载于《科学∙经济∙社会》,2014年第4期。
马丽:《社会规范平等性的二维分析》,载于《人民论坛》2013第1期。
马丽:《规范维度下的生态危机思考》,载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第2期。
马丽:《法律何以成为社会性整合的主导机制——以法律的有效性为分析视角》,载于《 科学∙经济∙社会》2012第1期。